当前位置:400游戏网 > 游戏解析 > 车企“无孔不入”、国产替代势头更旺……1-5月乘用车电气化供应商榜单解读

车企“无孔不入”、国产替代势头更旺……1-5月乘用车电气化供应商榜单解读

更新时间:2024-08-13 15:14:54来源:互联网

6月,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继续高歌猛进。

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85.6万辆,同比增长28.6%,环比增长6.4%。2024年1-6月零售411.1万辆,同比增长33.1%。

6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8.4%,较去年同期34.9%的渗透率提升13.5个百分点。

反观燃油车,乘联会数据显示,6月常规燃油车零售91万辆,同比下降27%,环比持平;2024年1-6月常规燃油车零售573万辆,同比下降13%。

如此观之,今年上半年,在国内汽车市场,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仍呈现“一进一退”的发展趋势。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,盖世汽车发觉,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竟然同比下降6.7%。

正如乘联会分析称,今年4-6月我国汽车市场零售持续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燃油车同比下降25%的超预期低迷,6月的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增速差保持在55%。

也就是说,在此“一进一退”之间,显现出传统燃油车让出的市场份额,并未被新能源汽车完全“吃掉”且尚有余富的端倪。

这也就意味着,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将会加紧发力,快速抢占燃油车让出的市场空间: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。

还需要提及的是,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展现勃勃生机的背后,是电气化供应环节的各个厂商的鼎力支持。且当新能源车企在“前线英勇杀敌”的同时,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气化供应商们也在“后方”暗自“较劲”,掀起了一场“电气化”内卷之争。

动力电池厂商“两家独大”,其余八家“夹缝求生”?

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乘用车电气化配置数据,今年1-5月,动力电池供应商装机量和市场份额TOP 10厂商格局保持稳定。

其中,宁德时代1-5月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1786Mwh,市场份额为44.1%,位列第一位;弗迪电池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位,其1-5月动力电池装机量为40051Mwh,市场份额为28.6%。

总体来看,今年1-5月,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“携手”占据了72.7%的市场份额,其余八家动力电池厂商则共同“分食”剩下的27.3%市场份额。

具体来看,位列第三位的中创新航则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有着明显差距,其1-5月动力电池装机量为9667Mwh,市场份额为6.9%。

位列第四、五位的国轩高科和蜂巢能源则差距不大:国轩高科1-5月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239Mwh,市场份额为3.7%,蜂巢能源同期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071Mwh,市场份额为3.6%。

换言之,目前来看,国内整个动力电池市场呈现“两家独大”(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),且市场份额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的趋势。

车企“无孔不入”、国产替代势头更旺……1

此外,在今年1-5月,在电驱动系统和电机控制器装机量排名前三名中,仍然能看到比亚迪(弗迪动力)和特斯拉的身影。

然而,现如今,新能源车企在电气化领域的参与度正呈现“蔓延”趋势。较为明显的是,今年1-5月,车企愈发寻求BMS自主可控。

就BMS市场相对来说,供应商比较分散,电池企业、车企、第三方企业均有参与,但是可以看出来,车企寻求自主可控的趋势十分明显。

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乘用车电气化配置数据,同期内,国内BMS供应商装机量TOP 10榜单中,车企“含量”较大。

其中,1-5月,弗迪电池BMS装机量为1138085套,市场份额为35.4%,位列榜单首位;特斯拉位列第三,BMS装机量为580728套,市场份额为7.0%。

此外,上汽捷能和零跑汽车也出现在了上述榜单中,分别位列第九位和第十位。

其中,上汽捷能BMS装机量为69590套,市场份额为2.2%;零跑汽车BMS装机量为65195套,市场份额为2.0%。两者总量虽不如比亚迪和特斯拉,但足以显现车企要自己掌握BMS供应环节的决心。

盖世汽车了解到,目前全球车企直接或间接参与的BMS厂商包括弗迪电池、特斯拉、上海捷能、长安汽车、北汽新能源等。

车企“无孔不入”、国产替代势头更旺……1

此外,盖世汽车还注意到,在盖世汽车统计范围内的功率器件供应商排行榜TOP 10中,中国企业占据了超50%的比例。

具体来看,包括比亚迪半导体、中车时代电气、中芯集成、斯达、芯聚能在内的五家半导体厂商皆为中资,且博世+联合电子为中德合资企业。

换言之,在汽车功率器件产业中,此前车规芯片市场被英飞凌、恩智浦和日本瑞萨等巨头牢牢控制,现在这一格局正在发生逆转:中国半导体厂商的力量正在崛起,已然出现了国产替代的热潮。

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,仍归于此前的芯片短缺危机。在彼时危机中,中国半导体厂商趁势崛起,完成芯片产业逆袭,牢牢把握住了国内车规级半导体供应缺口的机遇,以极高性价比优势,抢占了国内巨大的车规级半导体市场空间。

中国海关总署官网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累计进口集成电路数量较2022年下降10.8%;进口金额同比下降15.4%。

上述数字背后反映的是,中国正在减少对外依赖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指出,整体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从过去不到5%,已上升到现在的10%。

罗拉贝格向业内相关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1年国产IGBT市占率约为20%,2023年已经快速提升一半以上。以IGBT为代表的功率器件半导体产品有望在2025年达到30%以上国产替代,在2027至2028年超过50%。

目前,整车产品所需的功率器件主要以IGBT和碳化硅(SiC)为主。

盖世汽车了解到,国内在IGBT领域布局的企业主要有比亚迪半导体、斯达、中车时代电气、士兰微、华润微、宏微科技、新洁能、智新半导体、青蓝半导体、翠展微等。

国内车用SiC功率器件供应商主要有比亚迪半导体、斯达、三安光电、泰科天润、闻泰科技及基本半导体等集芯片设计、制造、封测为一体的IDM厂商。